首页 | > 企业文化 > 文化艺苑 |
穿越“死亡之海”
罗布泊的风,总带着远古的砂砾,在“死亡之海”的腹地刻下干涸的年轮。当一群穿着橙色工装的身影踏碎这片沉寂,戈壁滩上便有了新的刻度——那是罗若铁路向前延伸的印记,120 公里无人区的每一寸钢轨,都浸透着工程人的汗与魂。
中铁二十一局的建设者们, 是这片荒漠的逆行者。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的豪气,在这里不是诗句,而是脚踩流沙时的沉稳, 是仰望星空时的执着。当钢铁长龙开始在戈壁摊开骨架,他们便成了最虔诚的铺路人,让每一颗道钉都钉进大地的脉搏。
若羌段的试验室里,藏着另一种坚守。试验员们是铁路的“数 据卫士”,手中的仪器比沙漠的 胡杨更懂得扎根。烈日把试验台 晒得发烫,他们俯身记录砂石含 水量的精度;风沙扑打在智能设 备的显示屏上,传感器正实时捕 捉着混凝土强度的细微变化。那些融合了传感技术与人工智能的 仪器,像一群沉默的哨兵,高精度探头在盐碱土里探出大地的心 事,嵌入式系统在毫秒间完成数据的筛选,算法模型把枯燥的数字变成工程决策的罗盘。从砂石的含水率到桥梁的承重力,每一组数据都要经过三重校验,仿佛在为铁路编织一张隐形的安全网,这张网比罗布泊的星空更密, 比千年的胡杨更韧。
营地是荒漠里的奇迹。封闭式板房把风沙挡在门外,太阳能板在屋顶拼出蓝色的“天空”, 食堂飘出的饭菜香里,混着远处 机械的轰鸣,竟有了家的暖意。 他们用科技与自然对话,智能防风障像展开的翅膀,为铁轨挡住流沙的侵 袭;改良后的盐碱 土上,竟试种出几株倔强的绿草。这些细节里藏着最动人的哲学——人对自然的敬畏,从来不是退缩,而是用智慧开出一条共生 的路。
这条环沙漠铁路,正在把遥远的楼兰唤醒。当秋日的胡杨把戈壁染成 金色,钢轨会反射 着阳光,像一条闪光的丝带,一 头系着现代工厂的轰鸣,一头牵着古国遗址的残垣。那些在试验 室里熬红的眼,在工地上磨破的 鞋,最终都化作铁轨下的基石, 让资源沿着钢轨流淌,让希望顺着枕木生长。
风依然在吹,但此刻的罗布泊,已有新的方向。筑路者们用坚守在生命禁区种出的“希望”,
终将让每一趟列车都载着梦想,
驶向更远的远方。(作者单位:一公司)